“共同富裕”四个字,如今能变成表情包在00后间刷屏;思政课堂的抬头率,不再靠老师喊破嗓子,而是靠后台一条曲线实时更新;思政教师用算法来捕捉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曲线,从“凭经验写教案”变成了“用数据做学问”……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高校课堂发生。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高校思政也在换轨: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照本宣科”到“身临其境”,从“围墙里的45分钟”到“时时处处皆课堂”——数智技术,正把一条新渠修到青年心里。 从“我猜”到“我看见”,告别“大水漫灌” 一本讲义讲十年、一张试卷判终身的时代过去了。如今,后台能看到学生每一次点击、停留和犹疑:谁把“共同富裕”专题反复打开却在互动题前徘徊,谁把《资本论》导读视频刷完却从不留言,谁在对话区留下成串问号……后台数据把“猜”变成了“看见”。它让教师第一次“看见”了学生的困惑与兴趣。老师“瞄着靶心”备课、开讲,“一人一策”的精准教学,改变了学生低头刷手机的状况,思政课从“要你听”变成了“我要问”。 从“隔岸观火”到“身临其境”,历史“活”在眼前 课本上的“南湖红船”再生动,也不及亲眼所见;教师口中的“长征路”再悲壮,也难让学生感同身受。数字技术让“看见”成为“遇见”。 戴上VR头显,船舱狭窄得只能侧身,雨夜的微光里,代表们压低嗓音讨论,桌面上的茶水还冒着热气——学生不再是屏幕外的旁观者,而是历史的“在场者”。切换到长征场景,体感手套传来刺骨寒意,脚下草鞋陷入沼泽的“扑哧”声清晰可闻。有人忍不住伸手去扶身旁踉跄的“红军战士”,却只抓到一缕虚拟的雾气。亲历艰难跋涉,才真正理解了“革命理想高于天”。有学生说“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历史离我只隔一层屏幕。” 全息投影、数字孪生、触觉反馈……技术把宏大的叙事拆成可感、可触、可共鸣的细节,让“感动”先于“说教”,让“共情”先于“认知”——思政课拥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从课堂45分钟到人生全旅程,围墙推成了平原 思政教育最怕“孤岛”,而数字技术正在拆除看不见的围墙,把45分钟的课堂拓展为时时、处处、人人的“大思政课”。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把1.8万门思政课搬到云端,一根网线连起天南海北;“学习强国”把厚重理论拆分成3分钟微视频、60秒语音卡片,通勤地铁里也能刷完一篇《资本论》金句。碎片化时间被重新缝合,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物联网感应器嵌入社区图书馆,读者每拿起一本红色经典,旁边的电子墨水屏就推送相关专家解读;家长带着孩子逛商场,AR扫一扫,就能让“雷锋的故事”在橱窗里“活”起来。 家庭、社区、企业,一张数字思政的“协同育人网”悄然成形,思政教育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真正做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 从“工具”到“价值”,技术有刻度、育人有灵魂 技术会变,育人的初心不会变。再精准的算法,也算不出学生的焦虑;再逼真的虚拟现场,也替代不了老师一次真诚的注视。数智技术最大的功劳,就是把老师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把时间还给对话,把精力留给思考。 技术让“精准关怀”成为可能,但“关怀”本身仍需要人的温度。虚拟现实可以还原历史现场,却还原不了教师眉宇间的焦灼;人工智能可以推送学习路径,却推送不了师生目光交汇时的火花。 当数据和情怀同频,便真正实现了从“入眼”到“入心”的跨越。 两千年前,郑国渠引泾水入洛,关中自此沃野千里;今天,我们用数字之渠引来思想活水,也要让每一滴水都照见立德树人的初心。 当虚拟现实让历史“活”起来,当人工智能让理论“懂”学生,当数据驱动让教育更精准,我们更要牢记:技术只是催化剂,育人才是化学反应本身。教育者当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技术,以人文的厚度守护灵魂——因为技术的温度,最终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渠已修,水已至。让数智活水汩汩流淌,让思政之树枝繁叶茂,这便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生动图景。 (作者: 段云博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