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河南大学生原创微电影《希望》:一堂由00后主创的沉浸式历史思政课 山河破碎处,希望烛火明。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一部名为《希望》的微电影在互联网上悄然传开,在青年群体中引发强烈共鸣。这部时长仅9分钟的震撼之作,并非出自专业影视团队之手,而是河南高校学子“我‘耀’青春铸党魂——COS革命先烈‘百千万’工程” (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结出的又一枚硕果。它以其深刻的历史立意、精湛的艺术呈现和全流程的青年主创,成为一堂由“00后”主创、主演并面向千万青年的沉浸式历史思政课,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对民族脊梁的深情礼赞与精神传承。 一、 百集淬火,千人共演:青年力量全景再现民族脊梁 “百千万工程”的核心在于其磅礴的规模与深远的立意: “百集短剧”:旨在创作百部以上聚焦不同革命先烈与历史事件的短剧/微电影,《希望》正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精准选取了河南大学医学院师生在日寇铁蹄下流亡办学、守护中华医脉与文明火种的悲壮史实,以张静吾博士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在绝境中坚守教育使命、践行医者仁心、最终慨然赴死的英雄形象跃然屏上。 “千人共演”:本片及整个工程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全程由河南在校大学生担纲主力。从剧本的深度挖掘与艺术创作,到演员(张静吾、吴芝蕙、张宏仲、任锡云等角色)充满信念感的倾情演绎;从一针一线还原历史质感的服装设计,到精益求精、化腐朽为神奇的自制道具(如染血的教案、自制的药品箱、骨架模型);从精准捕捉历史氛围的妆容造型,到现场拍摄与后期制作的精益求精——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河南青年学子的汗水、智慧与对历史的敬畏。这“千人共演”,演的是先烈,铸的是己魂。 二、 万人传播,意志回归:微光成炬照亮百万青春信仰 《希望》的上线,标志着“百千万工程”进入更广泛的传播与实践阶段: “万人传播”:影片凭借其深刻的历史真实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悬崖飞散染血讲义的史诗画面、土屋生死接生的紧张叙事),迅速在青年社交平台引发热议。万千学子自发成为影片的“传播者”,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校园展映、主题团日讨论等形式,让张静吾们的故事与精神冲破时空阻隔,直抵人心。这种基于青年认同的“自来水”式传播,其影响力远超传统宣教。 “引领百万青年意志回归”:这正是“百千万工程”的终极目标。《希望》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它让百万青年看到:在民族危亡之际,何为知识分子的风骨(宁死不屈守护文明根脉),何为医者的仁心(炮火中迎接新生),何为“希望”的真谛(毁灭中孕育新生,个体牺牲换取群体火种)。它有力地引导当代青年思考:和平年代,如何传承这份“杀不尽”的正义与“焚不尽”的文化火种?如何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影片结尾那漫天飞舞的染血书页,如同播撒向未来的精神种子,正激发着百万青年“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与意志回归。 三、 纪念的深意:以青春之名,承抗战之魂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推出《希望》,意义非凡: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影片以严谨的史实为依据(河南大学西迁流亡办学),将镜头对准了抗战中一个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侧面——文化抗战、教育抗战。它让观众铭记,日寇的暴行不仅是军事侵略,更是对文明根脉的绞杀;而张静吾们的抗争,守护的不仅是生命,更是民族未来的“希望”。 青春对话,薪火相传:全程由在校大学生主创主演,是《希望》最独特也最具力量之处。当“00后”青年以如此庄重、投入的方式“COS”(扮演并致敬)革命先烈,这本身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历史的苦难与先烈的抉择,将书本上的英雄人物转化为有血有肉的精神坐标,实现了从“旁观者”到“传承者”的身份转变。这种“沉浸式”的党史学习教育,其效果远胜于千言万语的说教。 结语: 微电影《希望》是“我‘耀’青春铸党魂——河南大学生COS革命先烈‘百千万’工程”交出的一份高分答卷。它以百集短剧的宏大叙事、千人共演的青春实践、万人传播的燎原之势,生动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青年中的赓续与升华。影片中张静吾纵身一跃的壮烈,化作漫天飞舞的“希望”火种;现实中,河南青年学子们以全流程的深度参与,接过了这精神的火炬。这不仅是献给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一份深情厚礼,更彰显了新时代河南青年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矢志民族复兴的坚定信仰与磅礴力量。历史烛照未来,青春铸就党魂,《希望》之火,必将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