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县有个怪人,他在城里住不得。在县城大儿子家住3天,失眠、头疼、浑身没劲儿,到医院也查不出来啥病,一回到村里便满血复原,开上面包车一溜烟儿去前营乡岳坟沟村放电影了。 他就是52岁的张玉山,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区庄科村人,宝丰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放映员,下乡放映电影32年,用过3台胶片机、2台数字机。 群众满意就是放映的金标准。“早去10分钟跟晚去10分钟不一样!”,到岳坟沟车程不过40分钟,他下午5:17便出发了。 车子还没进村,喇叭就响了起来“今黑儿放电影!”。开着车到村子转了几圈,才到广场上安装设备。6:30,确认幕布悬挂正好、设备调试正常后,他找乡亲们闲谈起来:下回想看啥电影,村上最近有什么稀罕事。 考虑到一些村民收秋,从地里回来的迟,当晚他推迟10分钟,7:40才放电影。“这次又改样儿了,是上次俺们几个说的《新打金枝》,老戏可对味儿。”村民高行政说。见乡亲们在广场上看得过瘾,张玉山心里说不出的舒坦。 年轻时候的张玉山爱看电影,听说哪个村放,翻过几座山头也要去看。“约莫有上千人看,是个好活儿”。1993年,看好电影放映的他在亲友圈里借了一圈儿账,筹集了3400元巨款购入一台“长江”牌放映机,开启了他的光影人生。几经辗转,2007年,张玉山进入宝丰电影公司,放映至今。 32年间,放映最多的地方就是宝丰山村。他长在观音堂山里,深知山村看场电影不容易,以前交通不便,他却从未因山路难行推辞,只要哪个村想看,他一定去放。 山路崎岖,那些年他没少受罪。音响、幕布不说,光那只装有放映机的箱子也有100斤左右。“早些年去偏远山村只能租马车、背设备下乡,机器把肩膀、背都磨烂了。半夜,放完电影回去,不见一个人、夜静得很,鸟突然叫一声,吓得头发根儿都能竖起来,现在好太多了。”张玉山笑着说。但下乡的路还是险,一次骑三轮车,坡太陡,快到坡顶了却上不去,他一个脚支在地上,一点点的退下来,旁边就是十几米的深沟…… 放这么多年电影,这里的沟沟壑壑他都知道。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开始后,张玉山自请负责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区和前营乡23个山村,共计276场的放映。4-10月份之间放映,一夜两场,时间紧迫,只要是晴好天气,张玉山都要开车去放电影。 “别的活都会干烦,放电影会上瘾啊,一夜不放我就睡不着觉!”张玉山说。月薪2500元不到,刨除车损和油耗,在县城这样的薪资不算高。为了补贴家用,张玉山白天还要做些装空调、安网线的零工。 心疼他来回奔波,县城开维修店的大儿子劝他在家看店,他却舍不了电影,舍不了那山、那村、那人。“电影都是教人往好处学类,一段时间没去哪个村,就有人打电话催我:咋不来呢,啥时候来放电影;到哪个村,都有我的好伙计......” 借助光影技术,点亮群众的夜生活。在宝丰,有这么一群像张玉山一样的基层放映员,他们用汗水和青春,助力宝丰精神文明建设的故事未完待续。(刘淑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