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闻情结

来源:河南传媒网 责任编辑:屈春山 人气:1839 发布时间:2023-11-08 12:30:01
摘要:“烂漫秋花胜似春。”正值中国开封第41届菊花文化节期间,又恰逢中国第24届记者节来临之际,作为开封市市花菊花首倡者,开封首届菊会筹备者、主持人,我见证了开封菊花花会从市级节会逐步走向国家级节会的光辉历程。之所以能与开封菊花花会结缘,就缘于我的新闻情结。1960年,我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任

1108kf9-5.jpg

     “烂漫秋花胜似春。”正值中国开封第41届菊花文化节期间,又恰逢中国第24届记者节来临之际,作为开封市市花菊花首倡者,开封首届菊会筹备者、主持人,我见证了开封菊花花会从市级节会逐步走向国家级节会的光辉历程。之所以能与开封菊花花会结缘,就缘于我的新闻情结。

     1960年,我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任年级团分总支宣传委员。在年级党支部关怀下,我创办了《东风报》,并担任主编。从那时起,我就和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4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广州《羊城晚报》工作,后又调到《南方日报》工作。这项新闻工作,我一干就是十年。 

     1974年,因机缘巧合,我调回家乡开封地委工作,时逢焦裕禄同志逝世十周年。一位时任开封地委领导对我说:“你在广州当过编辑、记者,请你组织编写一本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十周年的文艺专辑吧!”看来,我与新闻的缘分还在延续,于是就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之后,我立即组织全区十个县的业余作者到焦裕禄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尉氏县、杞县、兰考县进行采访。我除了组稿、编稿、校对、印刷外,还特意写了一篇纪念焦裕禄在兰考治理“三害”丰功伟绩的通讯《锦绣绿洲迎客来》。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筹备,一本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专辑印刷出来了。1974年5月14日,这本文艺专辑在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十周年大会上广为发放,受到热烈好评,也受到开封地委领导的大会表扬。 

      1983年,我从开封地区文联副主席的岗位上调到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任副部长,主管新闻、文化等工作。在一次部长办公会上,新闻的敏感使我捕捉到:“开封是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能不能拍一部电视剧,更好地宣传焦裕禄精神?”我的这个倡议,很快就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并成立了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焦裕禄》电视连续剧创作组,我任组长。经过认真采访,电视连续剧《焦裕禄》剧本很快写成,然后由河南电视台进行了拍摄。这是焦裕禄同志逝世后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在全国各地播放后反响强烈。1991年,电视连续剧《焦裕禄》先后荣获第十一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第五届中南六省优秀电视剧“金帆奖”一等奖、全国首届精神产品“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同年,我受北京华夏出版社之约,将电视连续剧《焦裕禄》改写成长篇纪实文学《焦裕禄》,这也是焦裕禄同志逝世后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邓小平同志为此书题写书名,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题词,时任中组部部长吕枫作序,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发式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座谈会”,新华社发了通稿。此后,该书荣获第五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二等奖。同时,受河北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约,我又先后撰写出版了《人生楷模焦裕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2018年,中共开封市委为此授予我“焦裕禄精神宣传标兵”荣誉称号。作为党的宣传工作者,宣传弘扬传承焦裕禄精神,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感到无上的荣光。 

       “我热爱开封,她是我的故乡,她的乳汁哺育了我,是我的根之所在,是我生活的基地、创作的源泉,我要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今日开封的壮丽画卷。”这是我曾在《开封日报》发表过的一篇散文《我是开封人》一文中所抒发的情感。 

       1981年,开封禹王台公园举办菊花展览,我特意前往参观采访,并把看到的美好景色写成一篇通讯,题目是《烂漫秋花胜似春》,文中介绍了古都开封养菊的悠久历史和现状,并首先提出“菊花作为开封市的‘市花’是当之无愧的”的倡议。天津《散文》杂志于1981年第9期发表了这篇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于1982年10月22日播发了这篇文章,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风光》节目同年10月24日也播发了这篇文章,立刻在开封引起巨大反响,“把菊花定为市花,开封要举办菊会”的呼声越来越高。1983年,开封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顺从民意,决定命名“菊花”为开封市的“市花”,并规定每年10月25日至11月25日为“菊花花会”会期。在1983年首届菊花花会开幕式上,我以主持人的身份和菊花花会首倡者的身份向国内外嘉宾介绍了首届菊会的盛况,从此掀开了开封菊花花会的辉煌篇章,至今已成功举办41届,升级为“菊花搭台,经贸唱戏”的国家级节会。 

       2022年6月30日,开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作出决议,命名“国槐”为开封市的“市树”,开封人无不为之喜悦、振奋。而我特别高兴的是,40年前的愿望终于实现了。1983年,我曾写了一篇《“沙城”国槐》,文中写道:“开封可以说是一个‘国槐’的王国。这里的大街小巷、湖边岸旁,禹王台、汴京公园之内,龙亭大殿左右,铁塔公园四周,以及蛇走龙盘的古城墙上,处处云聚着国槐的绿荫,遍地飘散着国槐的芳香。这里的国槐真是多极了,望着那一派盛景,真令人心潮激荡。我认为,国槐作为开封市的‘市树’,是当之无愧的。古老的‘沙城’,由于国槐的掩映,变成了一片瑰丽的绿洲。”天津《散文》杂志于1983年第9期发表了这篇文章,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风光》节目于同年5月21日也播发了这篇文章。1985年2月26日,这篇文章被《中国环境报》第四版转载,并被评为全国“祖国环境美”有奖征文二等奖。 

       2000年,我光荣退休。我在想,我还要像古人那样“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多作贡献。2004年,开封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我出任会长,并担任会刊《黄河风》编委会主任。根据我的建议,明确了协会的方针是“做党的口舌,当新闻尖兵”,《黄河风》办刊宗旨是“弘扬新时代,赞颂好榜样”。为办好《黄河风》,我不断撰写文章,经常主持召开会议,每逢重大节日还组织座谈,研究刊物内容,使会员受到教育。目前,《黄河风》已出版一百多期,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受到各级领导和各界群众的好评。此外,我们还经常深入各县区采访,举办新闻讲座,培养新闻写作新人,使协会办得红红火火、会刊越办越好。为此,开封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连年被开封市社科联评为先进协会,受到河南省老记协的表彰,我荣幸地当选为河南省老记协常务理事。2015年11月,河南省老记协授予我“老有所为贡献奖”。 

       几十年来,无论是在工作之余,还是在退休之后,我始终坚持创作,先后出版过《开封画卷录》《宋都风情》《菊城赋》《汴梁旧事》《焦裕禄》《包公正传》《翰园之父》等30多部专著。对这些专著作品,不少评论家认为“具有乡志、乡俗、乡情、乡音等特色,内容上丰富多彩,艺术上绚丽多姿”。同时,我还勤于笔耕,撰写了不少新闻稿件,汇集成《春萌文集》。 

       值得欣喜的是,2019年,开封市人民政府授予我“开封文化奖章获得者”荣誉称号。我想,这既是对我的极大肯定,也是我一辈子新闻情结的最好礼物。 

(注:屈春山系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开封文化奖章获得者、开封市焦裕禄精神宣传标兵、开封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创作的文学论著多次在省级乃至全国获大奖。)


责任编辑:屈春山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最火资讯

  • 我的新闻情结
    “烂漫秋花胜似春。”正值中国开封第41届菊花文化节期间,又恰···...
首页 | 党建 | 金融 | 乡村振兴 | 健康 | 教育 | 佳作欣赏 | 摄影交流 | 老记报道 | 老兵歌舞 | 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