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铸丰碑:论李佩山笔下 蒙标成事迹的时代价值与叙事力量 ——蒙标成事迹系列报道读者反响摘选之一

来源:河南传媒网 责任编辑:王杰 人气:12 发布时间:2025-10-13 16:58:59
摘要:作者余开华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蒙标成命名大会现场在新闻传播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作品如灯塔般照亮时代精神的航道。李佩山围绕蒙标成事迹撰写的系列报道,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将一位基层工人通讯员的平凡人生,升华为触动人心的精神史诗。这些作品不仅填补了我国新闻战线先进典型报


作者 余开华

 

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蒙标成命名大会现场

在新闻传播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作品如灯塔般照亮时代精神的航道。李佩山围绕蒙标成事迹撰写的系列报道,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将一位基层工人通讯员的平凡人生,升华为触动人心的精神史诗。这些作品不仅填补了我国新闻战线先进典型报道的空白,更以独特的叙事逻辑与价值传递,为当代新闻创作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范式,其蕴含的时代意义与艺术魅力,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一、以“平凡叙事”解构崇高:让英雄走下神坛,走进人心。

李佩山的创作打破了传统先进典型报道“高大全”的叙事窠臼,以“平凡人”的视角切入,在细微处挖掘蒙标成精神的闪光点。在《生命的火焰》中,他没有刻意渲染蒙标成的“英雄行为”,而是聚焦于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深夜伏在书桌前写稿时的疲惫身影、自费5000多元购买386型电脑却仅使用一个多月的遗憾、肝癌晚期仍坚持读书看报的执着。这些细节没有宏大的叙事框架,却如涓涓细流浸润人心——读者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符号化的“模范”,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遗憾、有牵挂的普通人,一个在平凡岗位上用生命践行热爱的“同行者”。

这种“平凡叙事”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精准捕捉到了“崇高”与“平凡”的辩证关系。蒙标成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只是千千万万基层通讯员中的一员:剪贴100多万字的写作资料、为一篇稿件反复推敲到深夜、在1450摄氏度的钢水旁拍摄一线工人……正是这些日复一日的坚守,构成了他精神品格的基石。

蒙标成的部分遗作和生前创办的《修造厂简报》

 李佩山深谙“伟大出自平凡”的真理,他在报道中诠释了这种叙事逻辑——通过还原蒙标成作为工人、丈夫、父亲的多重身份,让“奉献”“执着”“敬业”等抽象精神变得可感、可触、可学,使读者在共情中产生“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价值认同。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佩山不回避蒙标成的“不完美”。他在文中坦诚记录蒙标成生前未能完成《筑路工人话住房》稿件的遗憾,描写他因忙于工作而对家庭的亏欠。这种“不回避遗憾”的叙事态度,非但没有削弱蒙标成的形象,反而让他的“崇高”更具真实感——他的奉献不是建立在“舍弃人性”的基础上,而是在“家庭责任”与“事业追求”的平衡中选择了坚守初心,这种选择的艰难与坚定,更能引发当代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度思考。

二、以“情感共鸣”搭建桥梁:让精神跨越时空,引发共振。

情感是新闻作品的灵魂,也是李佩山系列报道的核心竞争力。他的创作始终围绕“情感共鸣”展开,既记录蒙标成的情感世界,也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形成“双向情感流动”的叙事效果。在采访过程中,李佩山详细描述了自己采写时的心理活动:看到蒙标成病榻上读书场景时的“震撼”、写作陷入困境时的无助。这些“自我暴露”式的描写,打破了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让读者感受到“记录者”与“被记录者”之间的情感联结——李佩山不是在“客观报道”一个陌生人,而是在“缅怀一位同行”“讲述一个挚友的故事”。这种真挚的情感投射,让报道具备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同时,李佩山擅长捕捉人物情感的“共鸣点”,在家庭、事业、理想等普世话题中搭建读者与蒙标成的精神桥梁。他通过蒙标成妻子安银花的视角,展现了蒙标成作为丈夫的温情:妻子心疼他熬夜工作催他买微机、丈夫去世后她每天轻轻擦拭微机寄托哀思。这些细节唤起了读者对“家庭责任”的共鸣;而蒙标成在散文《男人》中写下的“因为你是男人,就该担当起生活的全部事业,就得拼命工作,顽强奋斗……无论事业受挫、生活不顺或感情失意,都不能让它们把你淹没,都得坚忍不拔地追求下去”,则进一步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责任”的集体认知。

这是蒙标成生前在天安门广场和妻子安银花及女儿蒙晓丹留下的唯一“全家福”

此外,李佩山还记录了蒙标成对新闻事业的“痴恋”:经常加班加点写作、身患重病仍渴望再写稿。这种对“理想”的执着,跨越了职业界限,让不同行业的读者都能从中看到自己为热爱奋斗的影子,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振。

尤为动人的是,李佩山将“情感共鸣”延伸到报道之外的“人间真情”。他在文中记录了安银花在蒙标成去世后对那台微机的深厚感情。这些情节不是报道的“附加项”,而是蒙标成精神“辐射效应”的生动证明——一个人的坚守,唤醒了一群人的善意;一篇报道的传播,促成了一场跨越地域的爱心传递。

这种“情感链条”的延伸,让蒙标成精神从“个人品格”升华为“社会共识”,形成了“一人感动众人,众人传递温暖”的良性循环。

三、以“时代锚点”定位价值:让精神回应需求,指引方向。

任何优秀的新闻作品,都必须扎根于时代土壤,回应时代需求。李佩山的系列报道之所以能产生广泛影响,关键在于它精准捕捉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精神需求,为当时的新闻战线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锚点”。1999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追授蒙标成“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荣誉称号,这是中国记协首次为通讯员授予称号,其精神完美契合了当时“弘扬主旋律、传播正气歌”的时代需求。

李佩山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时代锚点”,在报道中深入阐释蒙标成精神与时代需求的内在关联。他通过《新闻出版报》总编辑张芬之的评论,点明蒙标成作为基层通讯员的时代价值——他们是新闻事业“森林中的一棵树、海洋中的一滴水”,而基层通讯员却是连接媒体与群众的关键纽带。这种价值定位,让蒙标成事迹不再是孤立的“个人故事”,而是成为解决当时新闻战线存在“脱离基层”“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问题的现实方案,为全国通讯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榜样。

蒙标成在南京全国第三届城运会的配套工程——鼓楼广场地下隧道建设工地,拍摄的一线职工艰苦施工的照片

更具前瞻性的是,李佩山的报道超越了特定时代的局限,为当代社会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浮躁”“功利”成为部分人的精神困境,而蒙标成“不计名利、执着热爱”的精神,恰好成为治愈这种困境的“良方”。他在文中记录的蒙标成“把工作标准定在一流,让奋进目光盯住远方”的追求,在今天依然是职场人突破职业瓶颈的重要指引;而“在智力、事业上多投点资,用于武装头脑,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理念,更是与当代“终身学习”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除此以外,李佩山在报道中强调的“新闻工作者要扎根基层”,对当下媒体融合背景下“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新闻实践要求,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蒙标成不顾高温辐射和烟尘拍摄一线职工的经历,恰是“脚力向下才能笔力向上”的生动例证。

四、以“自我反思”彰显担当:新闻人的使命与温度。

在李佩山的系列报道中,“记录者”与“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始终交织,他不仅是蒙标成事迹的传播者,更是其精神的践行者。这种“自我反思”式的写作,让报道超越了“客观记录”的范畴,成为新闻人“使命担当”的自我宣言,为当代新闻工作者树立了职业标杆。

李佩山曾深刻分析采写蒙标成事迹的时代意义,思考一个普通工人看似平淡无奇的工作和生活所具有的精神价值。他坦诚记录了自己采写过程中的思考与挣扎,展现了新闻人的职业良知——他不是为了“出新闻”而采写,而是为了“不负逝者、不负初心”而坚持。当他克服困难完成《生命的火焰》等作品时,展现的不仅是写作能力,更是新闻人“为真相发声、为正义立言”的执着担当。

作者李佩山在蒙标成家中,采访安银花及其女儿蒙晓丹时的情景

更重要的是,李佩山将“新闻使命”与“人文温度”完美融合。他在采访中不仅关注蒙标成的事迹,更关心其家人的生活:拿出200元慰问金资助安银花、帮助她调入修造厂工作、拒绝她的金钱感谢并鼓励她“教育好女儿就是最好的回报”。这些举动不是“额外的善举”,而是新闻人“以人为本”理念的自然流露——他明白,报道先进典型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播精神,更是让英雄的家人得到应有的关怀与尊重。这种“有温度的新闻实践”,打破了“新闻人只重事实不重情感”的刻板印象,证明真正的新闻不仅要有“深度”,更要有“温度”;不仅要记录时代,更要温暖人心。

李佩山的创作还为当代新闻人提供了“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答案。他拒绝“流量至上”的诱惑,坚持以“质量为王”——《新闻三昧》杂志为刊登《生命的火焰》不惜撤下两篇大稿,随后更是以特刊形式出版专辑,这些媒体的选择,背后是李佩山稿件的品质支撑,更是他对“新闻社会责任”的坚守。他在文中写道“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要歌颂真善美、弘扬主旋律”,这句话不仅是对蒙标成精神的诠释,更是他自己新闻理念的写照——在任何时代,新闻人的核心使命都不是追逐利益,而是以笔为犁,耕耘精神的沃土;以声为钟,唤醒社会的良知。

结语:笔尖不朽,精神长存。

李佩山围绕蒙标成事迹的系列报道,早已超越了“新闻作品”的范畴,成为一座镌刻在人们心中的“精神丰碑”。他以“平凡叙事”解构崇高,让英雄回归人间;以“情感共鸣”搭建桥梁,让精神跨越时空;以“时代锚点”定位价值,让榜样指引方向;以“自我反思”彰显担当,让新闻充满温度。这些创作实践,不仅为当代新闻写作提供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范本,更以蒙标成精神为火种,点燃了无数人对热爱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对奉献的追求。

作者李佩山向中铁十四局2011届新闻培训班的学员介绍蒙标成事迹采写发表的始末。  杨德政 摄

 李佩山以凝练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蒙标成的鲜活形象。从35载人生到180多篇稿件,从日常坚守到病中执着,数字与细节的巧妙结合,让人物精神直抵人心。未竟稿件的遗憾与坚守岗位的担当形成强烈共鸣,字里行间满含敬意,既还原了新闻人的赤诚,也让这份职业精神更具感染力,是极具温度与力量的好文字。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读这些文字,依然能感受到笔尖下的力量——蒙标成伏在病榻上读书的身影,仍是对“热爱”最生动的诠释;李佩山为采写稿件昼夜奋战的坚持,仍是对“使命”最深刻的注解。在这个信息爆炸、AI技术正在重塑传媒业的时代,我们或许需要更多如李佩山这样的新闻人,以细腻的笔触记录平凡中的伟大,以真挚的情感传递精神的力量;也需要更多如蒙标成这样的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用热爱与执着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正如李佩山在文中所说:“一颗星陨灭了,然而,它划过人们心灵太空的光焰,将永驻人间。”蒙标成的生命虽已落幕,但他的精神在李佩山的笔尖下获得了永恒;而李佩山的创作实践,也将作为新闻人“坚守使命、传递温度”的典范,在新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更多人以笔为剑、以心为灯,在时代浪潮中书写自己“生命的火焰”!

余开华

作者简介:余开华,1969-1973年服役于铁道兵七师三十三团。1974年入湖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等职,现已退休。


责任编辑:王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首页 | 党建 | 金融 | 乡村振兴 | 健康 | 教育 | 学雷锋书画展 | 摄影交流 | 老记报道 | 老兵歌舞 | 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