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洛阳组纪念馆宣誓大厅里,有这样一座浮雕:一位戴眼镜的男子在前方领誓,三位男子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在他们的身后,一位蓄着胡须的男子目光坚定地注视着他们(如图)。 这座浮雕艺术再现了中共洛阳组成立时的场景。戴眼镜的男子为罗章龙(北京早期党组织成员),三名宣誓者为中共洛阳组成员游天洋、白眉珊、王福顺,站在他们身后的是李大钊。 其实,在中共洛阳组成立时,李大钊并未在场。为何浮雕中要出现李大钊的身影?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在河南铁路工人中传播先进思想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一直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倡导下,邓中夏等十几人在北京最先成立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同年,中共洛阳组主要创始人游天洋接受革命思想,参加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年底,游天洋来到洛阳陇海路局任员司(相当于工程师)。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确定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开展工人运动。同年,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成立,李大钊任书记,还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 李大钊认为,在产业落后的中国,交通工人尤其是铁路工人是革命的生力军。中共北京地委将工作重点放在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方面,先后派出邓中夏等人到北方各地开展工作。 当时,陇海、京汉两条铁路在河南境内交会,在郑州、洛阳等地有大量的铁路工人。工人集中便于组织开展工人运动,郑州、洛阳等地成为早期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开展工人运动的理想之地。 1921年年初,京汉铁路工人职工学校成立,由于只是在晚上授课,这里也被称为“夜校”。这年3月,李大钊亲自到郑州工人夜校授课,向郑州工人介绍了俄国工人解放的情况,还勉励工人们“要好好学习文化,学技术”。 他在黑板上写了个“工”字,又在“工”字下面紧接着写了个“人”字,两个字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天”字。“你们要好好努力,工人的前途远大得很呀!” 就这样,他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启发工人的觉悟,点燃了中原革命的火种。作为早期共产主义者的优秀代表,李大钊比较早地认识到中原大地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发动工人的重要性,他的先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陇海铁路工人,为开展工人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键时刻派人指导工人罢工 1921年,洛阳工人运动形式发生了变化。此时,游天洋尚未入党,只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知识分子。他利用工作关系,经常到工人中去,谈家常、问疾苦,向工人兄弟传播进步思想,并与白眉珊等先进分子一起,成立了洛阳陇海路同人俱乐部,将工人组织起来。 由于游天洋是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刊物《劳动周刊》和《工人周刊》在洛阳设立了发行站,游天洋担任发行员和特约通讯员。他经常组织工人学习《工人周刊》上的文章,利用《工人周刊》宣传革命思想,为后来的罢工运动做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当时的陇海铁路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非常尖锐、非常突出的地方。1921年11月17日,比利时人狄孟欺压工人,引发了“西厂挂牌事件”。愤怒的工人们忍无可忍,集体离厂而去。游天洋等人成立“罢工委员会”,并派人赴北京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取得联系,请求指导。 11月20日,陇海全路工人发表了《敬告全国各路同胞同业弟兄们恳乞救援》宣言书,一时间,工人们纷纷奋起反抗,震惊中外的陇海铁路大罢工爆发了。 李大钊当即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名义,派罗章龙前往洛阳,对罢工给予全力帮助。 罗章龙到达洛阳后当晚会见游天洋。在随后召开的罢工骨干会议上,罗章龙当场表态,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决心全力作陇海铁路工人的后盾,并动员全国各路工人进行援助。最后,会议通过了“坚持罢工,争取胜利”的决议。 最终,这场由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实现了一线有难、各线支援,大获全胜的结果,充分展示了工人阶级强大的社会力量。 经历革命考验,中共洛阳组成立 陇海铁路大罢工,爆发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是第一次由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的大规模罢工斗争。其参加人数之多、影响范围之广、斗争规模之大,陈独秀给予了高度评价:“陇海罢工,捷报先传……这是我党初显身手的重大事件。” 这次罢工使河南工人队伍进一步得到了锻炼和考验,一些优秀工人领袖已具备了入党的条件。很快,经北京地委批准,李大钊、罗章龙介绍,游天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1年12月,中共洛阳组成立,成员有游天洋、白眉珊、王福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创建的第一个党组织,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地区最早发展的4个党支部、党小组之一,在河南党史和中共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共洛阳组的诞生,点燃了中原地区的革命火种:中国共产党在京汉、陇海铁路河南沿线的主要城镇,或建立了基层党组织或派党员开展活动。河南工人运动从此展开了崭新的一页…… |